19岁青年索要多付车费未果后自杀,别轻言“心理素质差”

Connor 币安官方网站 2025-07-24 1 0

文丨布丁

19岁刚成年不久的河南青年小郭,在上海打车多付了910块钱车费,多次联系司机索要无果,几天后在山里喝农药自杀了。

此事让人不胜唏嘘。不少人表示难以想象,现代社会还会有人因为几百块钱,就选择轻生。也有人叹息之余,大谈现在青少年的心理太脆弱,为几百块钱自杀,实在不值。

因为目前只有家属讲述,暂不清楚小郭生前到底经历了什么,自杀是不是仅仅因为那910块钱。在事实不够明朗前,过多指责谁未必准确,但对他的人生缺乏了解,就做出“心理素质差”这类评价,也是很轻率的,是对逝者的不尊重。

据九派新闻,小郭来自河南鹤壁,一家五口人,他是家里最小的孩子,今年9月才满19岁。其父母50多岁了,父亲因身体患病没有务工,主要靠母亲打零工。按他哥哥的说法,他们家“家庭经济条件一般”。小郭这次去上海投奔在当地工作的堂兄弟,可能也是想多赚点钱,为家里减轻负担。

从虹桥站到浦东新区宝佳苑小区附近,地图显示车距在40公里左右。正常打网约车或出租车,大概150元。小郭因为是第一次到上海,对出站方式不熟悉,于是和出站口拉客的司机商量,约定了100块车费。在发现多给了910元后,小郭留言希望司机退钱,但司机一直没回复。

19岁青年索要多付车费未果后自杀,别轻言“心理素质差”

就这样,一个打算到上海打工,赚钱养家的青年,刚走出虹桥火车站,就不明不白损失了910块钱。这点钱对大多数人不算什么,但对小郭来说,可能是他一个月的生活费,是他辗转打工存下为数不多的钱,也是他在大城市的立身之本。

写到这,我想到前两天刷到的一个视频。讲的是一个来自西北小城的青年学者,考到上海某知名高校后,第一年非常痛苦。她不认识校门口商业街上的各种名牌,也不理解同学大谈父母安排好的规划。她觉得自己和同学格格不入,无法共情各自的处境,一度想退学。

这种格格不入、孤苦无依、被城市边缘化的痛苦,是很多长期在大城市里生活的人难以想象的。上述走出小城、初到大城市的青年学者,还有学校作为靠山,不用担心风餐露宿,而涉世不深、人生地不熟的务工人员小郭,刚入大城市就遭遇暴击,处境更加凄凉,他能想到的,可能只有报警。

展开全文

新闻中提到,他曾前往上海市公安局浦东分局杨园派出所报警,但警方只帮忙提供了司机的车牌信息,更多的信息没法提供。

这让人不解,都找到了车牌信息,按理说找到司机联系方式不难。警察打个电话过去问一下,司机或许就会把钱给退了。

警察为啥不提供更多信息?是觉得案件太小还是怎么着?同样是在上海,前两天,某台胞将钱包证件落在网约车上,向某派出所报警求助后,警方马上联系上司机,并带台胞前往领取。

19岁青年索要多付车费未果后自杀,别轻言“心理素质差”

如果民警以同样的力度处理小郭的案子,帮他找到司机,积极调解,或者指引他如何维权,结果会不会不一样?

至于说司机,他的行为明显构成了不当得利。根据《民法典》第985条规定,得利人没有法律根据取得不当利益的,受损失的人可以请求得利人返还取得的利益。司机有还钱的义务,但要说他为小郭之死承担刑事责任,不太现实。因为他也无法预见,不退还 910元会逼死一条人命。

也就是说,即便小郭家属通过起诉要回多收的钱,也没有人真正为小郭之死负责。因为压垮他的,不是某个具体的人,而是他内心的无助感和无法排遣的绝望。

可能在这次事情之前,物质和精神上的各种压力,已经让他身处悬崖的边缘。如果这个时候他能感受到来自外界的善意,或许就能把他拉回来;无论是司机,还是执法人员,如果能想他人之所想,感同身受地去解决问题,小郭也许会更留恋这个世界;如果大城市有系统性的支持措施,帮助外来务工人员融入城市生活,让他们知道遇到困难如何求助,或许小郭能看到更多的希望。

当然,以上这些思考,都是基于家属讲述的情形。那位司机到底是不是有意私吞了小郭多付的钱,以及民警当时为什么没有采取进一步的动作,还需要看涉事各方的回应。尽可能搞清楚悲剧是怎么发生的,才能避免类似的情况,才能进一步思考城市如何对那些和小郭一样陷入困境的群体,释放更多的温度。

评论